浙大复材所指导本科生赵雨婕获Zwick Roell全球科学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6-18浏览次数:4889

导读:


  • 应届本科生与世界名校博士后同台 毕业即赴英国名校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 科研小白成长记 本科生赵雨婕

  • 复材所梧桐造凤:创健康环境,助学生成长 秦发祥 科研副所长


    2019614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届本科生赵雨婕在ZwickRoell公司举办的学术日年度盛典上,以极具创新性的In-situ stress-impedance monitoring technique under magnetic field”(原位外加应力-磁复合场阻抗测试系统)荣获年度科学奖铜奖,与另外三位分别来自牛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 的获奖者一起参加了颁奖典礼。ZwickRoell公司总裁Jan Stefan Roell亲自登台为四位获奖者颁奖。浙江大学获奖项目的指导老师为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彭华新教授、秦发祥研究员和外聘专家Makhnovskiy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赵雨婕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其余三位获奖者均为有多年科研经验的博士后。赵雨婕同学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将赴英国名校St Andrews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ZwichRoell年度科学奖颁奖典礼(牛津大学Danie Barba获一等奖、 慕尼黑工业大学Simon Vizthum获二等奖、浙江大学赵雨婕和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Tom Petit获三等奖)


     赵雨婕同学是在大学二年级参加校级科研项目SRTP选择加入浙大复材所彭华新教授团队,由秦发祥研究员以及外聘专家Dima Makhnovskiy博士联合指导。 “每一次遇到实验失败的时候,我都会以很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也都会给予我安慰。”“在开展国创项目的时候,我们组里的老师们一直指导我,作息时间基本都和我一致,指导我安排实验任务,支撑我更快速更容易地开展实验。”赵雨婕回忆说,“在三个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很多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实验和任务,其中就包括这个获奖的项目。”

      


相关报道:

浙大材料团委:https://mp.weixin.qq.com/s/VTYnvKn6TBka3mUgYuKHxg

浙江大学: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5112270/rmh511227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扩展阅读


浙大复材所科研小白成长记 (赵雨婕)


初识


还记得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暖暖的阳光透过枝丫和玻璃窗斜斜地撒在阳光房的沙发上,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青苹果洗手液的香气。当时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在这种地方做实验,无论有多困难,都会是一种享受吧。”


课题组氛围——自由而开放


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雪飞师姐和权乐师姐就告诉我:“这是一个自由而开放”的实验室


经过了最初SRTP的基础训练,随着实验的进行,我对课题有了一定的理解,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希望能做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从而设计下一步实验。我向秦老师提出做一次MFM磁畴表征,他没有犹豫,让我去联系兰州大学的磁学实验室,同时还推给我哈工大相关领域老师的微信,希望我保持交流,主动请教。在最初设计微米丝的应力响应实验时,雪飞师姐也是鼓励我自己去阅读文献,调研不同厂家的产品参数,自己进行设计,汇总给大家分析可行性。正是在这样有一定自我发挥空间的学习环境中,我逐渐明白了如何围绕研究主线进行实验设计,如何进行配件的设计才可以在实现多功能的同时尽量提升部件的重复利用率。


除了实验外,课题组的学术交流氛围也很开放。老师时常邀请外国专家来课题组做报告,并按照学生的方向不同而向我们推荐相应的文章和讲座。此外,我们也有很多机会参加ICCMCCCMMMM等一系列国际会议,零距离的和科研大牛们进行交流。
 

 老师指导——倾囊相授不求回报


   刚开始发邮件联系彭老师想进入实验室锻炼的时候,彭老师专门在出差中间的空隙中抽出半天和我们交流,老师亲切地介绍复合材料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方向,并且询问了我们的兴趣点,给予了我们很多学习上的建议。那时自己成绩并不突出,也没有额外的实验经历,彭老师却并不介意,非常欢迎我们进入实验室参与工作,并让实验室主任王欢老师带我们体验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的铺层工艺,给了我学习锻炼的平台,是我最为感激的一点。


   因为我的项目和电磁有关,所以后面的文章撰写和结果分析主要是由外聘专家Dimitriy Makhnovskiy博士和秦发祥老师直接指导。每次秦老师到实验室时,都会热心询问我实验的进展,探讨文章的组织和下一步实验的计划。在我受到挫折的时候,秦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鼓励。一次我在分析数据时,发现结果差异很大,非常沮丧、不知所措。秦老师知道了之后,帮我细致的分析了数据的变化,最后发现测试仪器上的裂缝应该是主要原因。于是,老师就尽快地安排了仪器的修理,然后让我重新进行了实验。在秦老师的帮助下,我撰写了第一篇文章,但并不是一帆风顺。记得第一次投稿后两天就被拒,自己的心情非常低落。


秦老师安慰我说这是人生的第一课——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成果组织成被大家认可的具有逻辑和实际价值的文章,并帮助我分析了文章论证上的一些缺陷,和我一起设计了进一步的证明实验,重新设计了文章结构和侧重点,从整体上提升了文章的水平。日常学习中,秦老师也会经常发文章和讲座给我,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额外学习。如果实验中遇到需要去外单位做测试的情况,老师也会放心地让我自己联络,给予了我足够的支持。我发自内心的认为,秦老师是一个有情怀的老师,希望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


   在国创和毕设的这一年中,在技术层面给予我帮助最多的是外聘专家Dimitriy,朋友们都亲切称他Dima。最开始得知Dima会来我们实验室的时候,内心隐约感觉自己之前积累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于是下定决心跟着他的工作节奏(注:之前就听老师说Dima工作极其刻苦workaholic)尽可能多的学习一切知识。尽管我们时常针对某个问题产生争论,有时也会因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而受到批评,但Dima始终会在实验室与我们并肩作战,亲自参与到实验的每个环节中去。也正因如此,Dima对于实验中出现的每个问题都非常清楚,可以比较明确的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实验的前进。


除此之外,Dima还很擅长将复杂的研究任务分解成若干子任务。每个小任务都需要比我当前储备稍多的知识,但都还在接受范围之内,所以自己有信心一步一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并参与到编程、实验、理论计算和设备搭建的综合性研究实践中。在本科期间,有幸得到这样专业和全面的指导,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同学的帮助——最温暖的academic family


   在课题组的日子里,师兄师姐对把我看作团队的一员,在日常给予了我很多温暖和帮助。雪飞师姐通宵帮我改报告、假期带我吃海底捞,云飞师兄熬夜和我一起搭设备,钰涵学姐给我加油鼓气复习雅思,田煜学姐送我跨年小恐龙和挂耳咖啡,世璐学姐和我一起约健身,陈斌师兄帮我修电脑……实验室的日子很长,我却不曾孤身一人。Azim在我改文章到深夜三点半时做的米布丁,亚丽学姐的炒粉干、博文师兄的人参果、慧杰师姐的炒年糕……是我忘不掉的味道。

 

感受


   深入分析自己这一年来得到的成长,我觉得这不是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我认为,外界对学生的支持是最重要的。而在不同的支持中,与学生及时讨论交流、追踪实验的每一步进展、给予明晰的任务分派、切实的鼓励学生,是最为重要的。身为一个学生,我当然希望自己可以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但更希望是自己坚实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要想有坚实的工作,除了自己需要格外努力弥补知识缺陷以外,老师也有必要投入更多,除了提供平台和定期交流外,还需在一些涉及理论分析的问题上进行直接的指导。


   另外一个体会比较深的地方是学习结果的汇报上。我们有定期的组会,每个学生都需要汇报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但学习和交流的模式可以是多样的,是需要及时进行的。参加会议、仪器操作学习、设备搭建……此类活动后,应该尽快总结报告和说明,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给其他同学参考。此外,也可以针对这些内容组织小范围的报告和讨论,从而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利用这样的机会充分学习。



复材所梧桐造凤:创健康环境,助学生成长 秦发祥 科研副所长


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浙大复材所认为创造一个学术自由、思想活跃、环境健康的平台是第一要素,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如果能做到言传身教并不断的引导启发学生,这样就会带出业务能力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一篇最新的调研报告指出研究生毕业延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得到导师充分良好的指导。反言之,导师的指导对与从事科研项目的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韩愈的师说里讲过,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老师的责任在当今的社会,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同样适用,只是赋予了新的内涵,接下来我就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对作为老师培养学生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如何传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决定了老师该以何种姿态来传道。我个人的主张是人人平等,每个人的人格要得到充份尊重。说的朴素一点,老师对学生传的道,学生可以听,也可以反驳,争论,甚至是拒绝接受。老师只有有这种开放(open-minded)、平等的心态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种角色和情景设定,可以让思想放飞、激发灵感不同于传统的居高临下。

 

学术研究需要的是自由、平等,管理只是辅助手段。依靠铁腕管理能做到的传道十有八九就是那些“道”,是道的复制,长此而为,看似培养出了很多貌似优秀的人,其实不然。相反,在自由的氛围里传道,让道经过一个又一个活跃的大脑,道得到了变化,得到了扩展,得到了升华。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而且是可持续的不断的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


如何授业:授业是传递专业技能。这对我们理工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现在已经很少有老师能够亲自下实验室带实验了,做的比较好的老师就是能够定期讨论。但是最理想的还是需要言传身教。这点来说,雨婕同学得到了Dima的手把手的指导,对她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中国的大学指导学生,需要导师团队,导师团队里的人各司其职,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解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解开难题,例如,推荐参考书和文献、把难题分解为子任务一点点突破等等。雨婕自身的努力在我们这种解惑方式下就起到了充分的作用。


 

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版权所有 © 浙江大学 浙ICP备0507442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295 管理登录
邮箱:composite@zju.edu.cn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合同苑
邮编:310058
电话:(0571)87953052